2021年10月22日下午,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之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暨《系统管理学报》与《管理工程学报》分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分论坛主题为“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发起人及顾问委员、《管理工程学报》主编吴晓波教授,分会发起人及顾问委员、《系统管理学报》主编陈宏民教授,分会主任委员周伟华教授担任分论坛组委会主任,分会副主任委员魏玖长教授、分会副主任委员肖条军教授、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系统管理学报》编辑部主任罗俊副教授、《管理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杜健副教授,以及分会秘书长吴东副教授担任分论坛组委会副主任。
分论坛的第一阶段,由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顾问委员、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围绕当前热点的“中国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吴晓波教授发人深省地引出了“如何将研究与管理实践更好地相结合”“怎样将研究成为有责任的研究”等思考,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对此话题颇有建树的四位分享嘉宾。
浙江大学郭斌教授发表了题为“理论的情境化与情境化理论:以追赶的阶梯理论为例”的报告。首先他指出大部分学术研究来自理论性的探讨,但逐渐忽视了研究的意义,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的关联。随后,他提出了“理论的情境化”与“情境化的理论”两种知识和实践贡献的平衡模式。面对中国情境,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崛起取决于两个因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后发者的模仿优势,然而郭斌教授认为这两个因素无法较好解释中国追赶。鉴于此,郭斌教授提出更为适合大型新兴经济体的“追赶的阶梯理论”,任何一个国家均有技术和市场阶梯,多大程度阶梯的连续性将决定后发企业多大程度的追赶效率。中国能够实现快速的追赶,本质上是因为它有连续的阶梯。最后,郭斌教授指出未来讨论中国追赶的一系列现象需要更宽的视角去探讨情境的特殊性,以及这种情境对理论的拓展。
浙江大学郭斌教授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赵文辉教授发表了题为“Partnership Selection and Service Collaboration”的报告。他首先指出能力和设施决策长期且难以调整,往往需要找第三方共享服务能力。之后,他以服务商SP1和SP2为例,当服务商SP1比SP2拥有更多的需求、提供更高的质量以及两者所处行业不同等因素将推动服务商SP1和SP2达成合作。而针对SP1如何选择SP2形成一种关系,以及如何开展合作的问题,赵文辉教授在限制了SP1和SP2同行业、同服务水平、不同服务需求的条件下考虑了2种情境。情境1是恒定到达(constant arriving),往往存在三种合作方式:无合作(no collaboration)、收入共享(revenue sharing)和收入提成(revenue compensation),当SP1转移过多需求,容易形成收入提成(revenue compensation)合作方式。情境2是不恒定到达,往往存在两种独立的状态(高/低),此时收入提成(revenue compensation)仍然存在。最后,赵文辉教授指出未来服务商SP1、SP2也可能存在竞争的关系,可能有不同的服务水平,或处于不同的行业。
上海交通大学赵文辉教授报告
东北大学蒋忠中教授发表了题为“服务型制造:研究现状与展望(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的报告。首先,他指出中国服务型制造正在迅速发展,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他将相关文献分为四个方面:商务模式、产品设计、运维过程、回收处理。同时,他指出服务制造的本质应关注技术对长链条、商务管理以及可持续化的影响。另外,他总结了服务制造相比于传统制造的本质特点,包括着眼于最终产品、注重顾客需求、模式转变等。进一步针对文献的四个方面,他指出商务模式着重于分析利润来源、消费者接受度、社会福利;产品设计着重于分析如何提高利润、满足顾客需求、保护环境,具体设计重点关注产品耐用性、数量、可靠性;运维过程着重于分析最优化资源和最优化合同;再制造成为回收处理的重要点。最后,他分析总结发现,产品设计开发并不是“大而全”最佳,而是注重“精准定制”;服务制造与传统制造具有互补关系;服务制造过多的较低门槛可能会不利于社会福利。在未来探索方面,他提出技术与管理结合、行为与定价机制、所有权的变化和支付等领域。
东北大学蒋忠中教授报告
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委员、上海大学镇璐教授发表了题为“管理科学研究:品味与实践”的报告。首先,通过多个引例,他指出要做一个兼具“品味”和“实践”的管科研究。之后,他详细说明了“品味”的五个层次和“实践”的五个层次。另外,他认为“品位”的特征应当“纯鲜”、“层次”、“厚重”和“过瘾”,而做“有品位”研究的前提是“聚焦”,形成自己的“标签”,做扎根“实践”研究需要“DIY”、需要“不拘泥于常规”、需要“宽容失败”。此外,他指出从“品味”塑造到“实践”落地的能力培养,应当包括研究生阶段、起步阶段、青年教师阶段等的综合能力培养。最后,他强调学术研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超越了学者的个人生命。
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委员、上海大学镇璐教授报告
分论坛的第二阶段,由协同创新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周伟华教授主持“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研究”圆桌论坛。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顾问委员、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协同创新管理分会顾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陈宏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赵文辉教授、浙江大学郭斌教授、东北大学蒋忠中教授参与此次圆桌讨论。
首先,围绕“能否产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话题。吴晓波教授结合自身成长及研究经历认为产出中国自身的管理理论必须挖掘背后的实践规律,科学和理性是真正的基础。陈宏民教授认为中国缺乏好的管理理论,根本在于缺乏一个好的体系,尤其是“实践到理论”的评价体系。其次,围绕“从实践到理论所面临的困难”话题。赵文辉教授认为必须在“理论到理论”阶段前面搭建好“从实践到理论”,中国实践研究并不仅仅是使用了中国企业数据或案例,而应该追溯到中国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郭斌教授认为“理论到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贡献性,并不是为了追求中国特色理论而放弃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中国独特性与相当普适性同等重要。最后,蒋忠中教授针对“如何做好扎根中国的管理研究”进行了补充讨论,他认为应当在年轻阶段把学术做好,多去实践、扎根中国,把中国管理问题聚焦,在方法论上有更深的提升。
协同创新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周伟华教授主持圆桌论坛
分论坛的第三阶段,由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系统管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罗俊副教授,《管理工程学报》编辑部主任、浙江大学杜健副教授共同主持发布《管理工程学报》与《系统管理学报》关于“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研究”联合专刊征稿启事。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研究”联合征稿启事
分论坛的第四阶段,由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罗俊副教授主持,公布并颁布了《系统管理学报》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
协同创新管理分会顾问委员、《系统管理学报》主编陈宏民教授为获奖者颁奖
《系统管理学报》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分论坛的第五阶段,由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理事刘景方副教授主持6场优秀研究论文报告会。
东南大学博士生成燕通过在线形式报告了题为“电子商务平台向商家提供数据服务对平台竞争的影响研究”的研究。该研究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共享服务对双边市场的复杂影响,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探讨数据共享服务对平台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共享服务对平台竞争力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正向的,其影响效果受消费者结构(隐私关注型消费者的占比)和平台的搜索匹配力两个因素的影响。若隐私关注型消费者占比较高或平台搜索匹配力较低,那么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反而会使竞争平台受益。
东南大学成燕博士生报告
同济大学解学梅教授报告了题为“创新生态战略与创新效率关系:基于创新生态网络视角”的研究。该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引入创新生态环境和创新生态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探究创新生态战略通过创新生态网络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创新生态战略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网络在创新生态战略与企业创新效率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创新生态环境和创新生态位调节该中介效应。
同济大学解学梅教授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刘阳通过在线形式报告了题为“A Relief Supplies Purchasing Model via Option Contracts”的研究。该研究针对政府应储存多少救济物资以及应在每个供应商预先储存多少救济物资的决定问题展开探讨,将期权契约引入救济供应链管理,建立了基于期权契约的救援物资采购(RSP,relief supplies purchasing)模型,从而得到政府救灾物资最优定购量和各供应商救灾物资预定位量。最后,该研究进一步扩大模型,获得了一个供应商1和供应商2都愿意参与的共同区间。
西安交通大学刘阳博士生报告
华东理工大学吴一帆副教授报告了题为“电动汽车/传统汽车混合车队车辆配置及路径优化模型”的研究。该研究针对电动汽车、传统汽车共存的企业车队管理现状,提出电动汽车/传统汽车混合车队配置及路径优化模型。模型考虑两类汽车在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续航里程方面的不同,得到混合车队的最优配置及路径结果,同时考虑充电设施的影响。通过改进目标函数中可变成本的非线性特点,将模型转化为标准的线性规划。设计结合分散搜索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并将其与CPLEX进行对比,证明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高固定成本和低可变成本使电动汽车需要长距离配送,而有限续航里程则限制了配送距离,两者的矛盾使电动汽车的定位模糊,影响企业的采纳;续航里程增加无法彻底改变车队配置结果;充电设施能够影响企业电动汽车的采纳结果。
华东理工大学吴一帆副教授报告
深圳大学商业分析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周茂森报告了题为“供应链透明度与大数据投资激励”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供应链中大数据技术的分散投资及其决策激励问题,考虑由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各参与者可分别通过大数据投资预测需求,构建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的两阶段决策分析模型。依据大数据在供应链中纵向与横向的共享水平刻画供应链透明度,考察供应链透明度、大数据技术水平、横向竞争等因素对大数据投资激励与应用价值的交互影响。
深圳大学周茂森研究员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周雅娴报告了题为“多种横向转运配送方式下的成品油配送方案优化方法”的研究。该研究针对多种横向转运配送方式下的成品油配送方案优化问题,以配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可同时表达多种配送方式的优化模型。设计了能够同时求解多种配送方式下的配送方案,且求解精度高、速度快的启发式算法。研究发现,合并配送方式不可能成为成本最低的配送方式;当车辆不满载时,混合配送方式的优化空间更大;随着转运油库与配送区域的趋近,混合配送方式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所提算法求解不同配送方式下的配送方案的时间差极小,在制定配送计划时,可同时生成分开配送方案和混合配送方案,择优选用。
大连理工大学周雅娴博士生报告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作为本次分论坛的发起者,希望继承原有的学术交流和学科探讨机制,并不断发扬协同创新精神,倡导具有责任意识的学术研究,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进一步鼓励扎根中国的协同创新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为推动“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研究”贡献中国学术力量。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是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下属的第一批二级分会,其前身是“长三角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协作网”,由上海交通大学陈宏民教授、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东南大学仲伟俊教授等学者发起,成立初期以交流学科建设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自2015年正式成立分会以来,继续传承原有的学术交流和学科探讨机制,并不断发扬协作精神,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与风险管理等相关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提升学科综合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为众多高校及业界的学者专家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首届分会主任委员为上海交通大学陈宏民教授,现任分会主任委员为浙江大学周伟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