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珺:频上热搜的“商业航天”,为何突然成了全世界的“宠儿”?
搜索
金珺:频上热搜的“商业航天”,为何突然成了全世界的“宠儿”?
time 2024-07-31
return 返回

过去提到“商业航天”,大家想到的可能还只是美国SpaceX这类的商业航天企业,仿佛跟我们毫不相关;而如今,“商业航天”已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不仅多次登上互联网热搜,还在国内掀起了投资热潮。

 

640 (3).png

截图自央视新闻微博

 

从吉林一号、朱雀二号、双曲线二号等成功发射不断引发“商业航天”热议,到今年以来深蓝航天、上海垣信卫星科技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陆续完成大额融资,加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作为产业发展新增长引擎”等,种种火热迹象让各界人士开始坚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火热起来了,且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实际上,商业航天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成为“香饽饽”,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这一赛道。那么,商业航天产业到底藏着多大的发展机遇?为何全球各国都要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潜力如何?

为助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长期深耕在创新管理领域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金珺近年来带领团队围绕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商业航天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展开研究。

日前,她的研究成果之一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网站上全文刊载,面向全球传播。文中,她系统剖析了商业航天对其他产业(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作用。

 

640 (4).png

金珺发表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文章

 

结合她在这篇文章中的剖析和我们对她的深度专访,本期【浙里“热”评】专题,或许可以帮助大家了解 “商业航天”为何在全球爆火的原因,抢先把握商业航天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及理性看待最近两次商业航天测试事故。

 本期学者 

金 珺

学者简介:金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Globelics全球创新网络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碳中和创新与战略,创新能力,创新全球化。

 

01

当“航天”加上“商业”,撬动万亿元级市场的“新蓝海”将被开辟

我们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航空航天作为国之重器由政府主导,和“商业”完全不沾边。那么当“航天”加上了“商业”,打开的是怎样一个产业领域呢?

对此,金珺解释称,“商业航天可以简单理解为原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火箭、卫星及卫星应用、空间站等航天业务开放给商业公司,用商业思维和商业逻辑去思考这个产业的运营和发展,也就是让航天产业能够由市场主导、考虑成本和收益、有市场竞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太空经济发展,且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和空天安全的维护。”

那这是否就是如今各国政府争相布局商业航天产业的原因?

金珺表示原因不仅如此,她分析称,“商业航天是一个能够驱动国家各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它是许多技术创新的集成,是很多产业可用的工程技术与生产技术创新的集成,是高端制造能力的集中表现。这也是各国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的重要原因。”

在金珺发表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网站上的文章中,她详细分析了商业航天将如何驱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

“作为一个复杂创新系统,航天技术创新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各门类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综合应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体。反之,商业航天技术和市场发展又会影响能源、材料、信息通讯等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文章中,她从商业航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航天基础设施的商业应用和运维、商业航天技术的技术溢出三个维度,提出了商业航天发展对其他产业(含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表现为设计驱动创新、商业范式转变、和技术推动变革三类作用。

金珺表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让各行业的商业范围不再局限在地球表面,它将撬动万亿级市场,开辟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海”。 

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当下,这片“新蓝海”对各国构筑竞争新优势而言将是重大机遇。

02

“挑战有多大,机遇就有多大”,我国商业航天起步晚,但发展潜力巨大

 

 

如今,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将商业航天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赛道,纷纷出台政策进行布局引导,逐渐在不同细分领域构筑起各自优势。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于2015年发轫,相比美国与欧洲,起步较晚,且在发展早期因资本的退潮、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体制频繁发生的摩擦等综合因素,导致这一行业曾在一段时期陷入低迷。因此,相比如今已在商业航天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欧美来说,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先建立基础设施,商业航天产业也一样,只有发射足够多的卫星,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卫星应用服务,如便捷的卫星直连电话、未来的6G网络。但如今我国发射的卫星太少了,美国发射的卫星数量是我们的六倍多。”

在金珺看来,我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要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挑战有多大,机遇就有多大。她认为随着国家的大力布局与引导,以及投资圈各方资金的火热涌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如今确已进入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快速发展阶段,涌现了诸如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中科宇航、天兵科技、东方空间等多家商业航天公司,且这些企业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长了28.95%。有关报告预计,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2.3万亿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在底层技术方面也持续迎来重要突破。比如2023年7月,蓝箭航天成功发射了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该火箭采用的是蓝箭航天历时近7年自主研发的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268吨,而美国商业航天公司蓝色起源历时20多年研制的BE-4液氧甲烷发动机,起飞推力为250吨。

此外,还有2023年11月,星际荣耀成功研制并验证的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以及天兵科技的首枚液体发动机运载火箭成功入轨等等,仅仅是在2023年,就有多家商业公司成功发射中大型液体火箭,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与美国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商业航天技术交流,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这就逼迫我们不得不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构筑起我们的竞争优势。”金珺表示,这些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已在一些底层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又不断有资金支持,实现超越追赶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搭建来看,还是就商业应用而言,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都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我们的卫星有限,且低轨的卫星不多,我们还需发射足够多的卫星到低轨,才能实现低轨组网。”

金珺进一步分析称,我们的商业航天公司还需围绕现有的卫星做更多的商业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商业闭环,降低卫星、火箭研发成本,进而发射更多卫星,让业务通过卫星搭建的网络覆盖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一些原本没有信号的海域或沙漠。

此外,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还必须拥有非常强大的生产与制造能力,这就对该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工业自动化转型升级。

“这对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来说,是个大好机会。而且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意味着未来这一产业将会有扩产、扩能需求,那么相应的发展潜力自然也会非常大。”金珺说。

03

多方协同,抢先布局,企业发展与航天技术都将迎来“新突破”

作为具有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商业航天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益和长周期的特点。如近期所发生的两起航天测试事故,足以表明这个行业的高风险。

所以,尽管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益,仍需应对好“高技术、高风险”带来的挑战。

如何应对?金珺认为需要政府与全产业链企业以及管理学者等多方协同,从政策开放、航天技术研发与制造、火箭发射和商业应用、智库服务等多维度布局。

具体而言,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开相应的市场机会。目前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政府纷纷开启拉开商业航天追逐赛,比如7月16日武汉市政府正式印发的《武汉市推进商业航天突破性发展若干措施》,就从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创新聚集区、扩大商业航天场景应用开放等维度进一步开放了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航天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要全力突破技术,紧密协作、早日布局,以实现共赢。

比如商业航天企业可以思考如何将航天中的新材料、新能源、氢能、发动机热处理等非机密性技术应用到其他一些产业链中,以实现商业化,为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更多资金;产业链相关企业可以思考如何加强与商业航天企业的沟通协同,将航天中的先进技术用于传统制造业技术难题的突破,从而实现航天技术的商业转化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产业链配套企业还可围绕商业航天企业去寻找相关的配套服务机会。

此外,市场需科学理性看待商业航天发展与活动中的每次失败,形成良好的容错机制。只有不断测试和试错,才能让商业航天企业更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商业航天技术迭代发展。如今发展迅猛的SpaceX就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吸收经验、快速迭代成长起来的。

最后,高校应不断为国家商业航天发展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同时以学科交叉研究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持续开展智库服务。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所聚集的人才大多是航天技术研发与制造背景出身,他们缺乏将航天技术商业应用规模化、制度化、产业化的思维与管理能力,亟需要懂管理的人去赋能。”金珺举例补充说,蓝箭航天之所以发展迅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创始人懂管理与商业化运作,能让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

此外,商业航天领域中的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和整个流程的迭代升级以及商业利益转化点的挖掘等,也需要管理学者结合研究成果去贡献智慧。“事实上,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将为管理学者带来更广阔的科研机遇,比如其中涉及到的复杂信息系统管理、空间站酒店管理、新型组织管理等问题,都需要管理学者去研究解决。此外,航天设施研制涉及到热处理、新材料、控制系统、能源、光学等多学科知识,管理学者在学科交叉融合中也可能发现新的研究机遇。”金珺说。

商业航天被视为未来引领全球产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已成为全球新的技术和产业竞争焦点,以及全球未来监管博弈的新焦点。如今,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既有独立自主创新又和国际接轨的完整产业链。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技术转化与商业应用上的难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深入落实“学科交叉BEST战略”,曾联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举办未来产业系列之航天航空产业论坛,搭建多学科智慧碰撞与交流平台,也曾鼓励学者携手航空航天领域学者开展学术合作与课程研发,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献策献力,输送人才。相信在各方的紧密协作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未来将加速追赶超越,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