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历时数年,张钢教授探究出庄子思想中“别有深意的中国管理智慧”
搜索
新书推荐丨历时数年,张钢教授探究出庄子思想中“别有深意的中国管理智慧”
time 2025-02-20
return 返回


谈起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庄子”,我们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因为数千年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在一代代文人志士的解读下广为流传,影响了无数后人。

但纵观古今,学界对庄子思想智慧的解读基本聚焦在其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或是文学造诣上,鲜少关注与探究庄子思想中深邃的中国管理智慧。

这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钢看来是略显遗憾的,因为他认为老子、孔子、庄子是站在三个不同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的,要全面探究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中国管理智慧”,要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绝不能缺失对庄子管理思想的深入解析。


书籍作者

2.jpg

张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此,他在连续出版了《论语的管理精义》《大学·中庸的管理释义》《孟子的管理解析》《管理的价值维度——王阳明的管理思想与实践》《老子的管理要义》后,又投身于对庄子管理思想的深入探究。历经数年时间,由他撰写的又一本诠释中国本土管理智慧的著作——《庄子的管理别义》于今年年初在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3.jpg

该书不仅探究了庄子别有深意的管理思想,还将其融入组织管理研究的现实情境中,对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赋能数智时代下的管理实践皆具重要意义。

本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题,一起来看这本书的精彩看点与创作初衷。


01书籍看点

该书全面阐释庄子的理想化管理境界与管理者达到此境界的可行路径

在张钢看来,庄子丰富而别有深义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公认由其本人所作的《庄子》内七篇中。因此,该书从管理视角出发,对《庄子》内七篇进行逐章详细解读。

依照“原文、字词注释、今文意译、分析解读、管理别义”的体例,该书全面阐述了《庄子》内七篇所展现的理想化管理境界,提出了管理者通过实现对经验见识和语言运用的双重超越以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可行路径,以及现实中组织管理之所以会上下脱节、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思路。

书中对《庄子》内七篇中前三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的解析,主要阐释庄子所构建的关于组织和管理的理想世界;对后四篇“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则阐述庄子如何用理想来关切现实,为解决当时诸侯国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可行思路。

该书解析,《庄子》内七篇中的前三篇,庄子从正确认识和理解组织开始,既阐明了组织的根基在于组织之道,又表明管理者必须实现对经验见识和语言运用的双重超越,才能成为组织之道的化身,真正融入组织、代表组织,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逍遥游”讲的正是对经验见识所带来的个人局限的超越;第二篇“齐物论”说的则是对语言运用所编织的意义网罟的超越;第三篇“养生主”要阐明的是,只有建基于双重超越之上,组织和管理才能以组织之道为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

后四篇,庄子立足理想,回望现实,明确了当时各诸侯国组织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思路。比如第四篇“人间世”深刻揭示出当时各诸侯国组织管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国君完全受生物本能掌控,把组织和普通组织成员当成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而职业管理者则处在“伴君如伴虎”的状态,也只能顺着国君个人好恶去曲意逢迎,以至于让组织管理问题愈加恶化。

对此,第五篇“德充符”给出的解决思路是,让普通组织成员回归人之为人、区别于物的独特本性,即德性;当普通组织成员能够从内在德性出发,自觉地认识到自己与物的本质区别,以组织的主人意识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时,现实的组织管理问题才有望得到解决。

第六篇“大宗师”则进一步阐述了普通组织成员要以内在的关于德性的信念为师,而不能以外在的特定某个人、哪怕是管理者为师;只有这样,才能回归人之为人、区别于物的本然状态,也才能找到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并借助志同道合者的集体力量,推动现实组织管理的改变。

第七篇“应帝王”聚焦于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明确指出,在自下而上的改变发生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者,只有认同和践行基于德性前提的组织之道,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组织,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履行管理职责,确保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必然是消解了管理,也消亡了组织。


02创作初衷

在数字化时代下探究庄子的管理智慧,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数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当各类AI应用逐渐展现出惊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与快速搜索能力时,越来越多的人看好AI,甚至将AI视作智慧之源。

或许此时此刻,有人会疑惑:我们还有必要去研究古人的管理智慧吗?几千年前的管理思想还能适用于当前的管理实践吗?

作为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西方管理哲学以及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者,张钢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中,从未间断过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智慧的探究。

尽管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他从未动摇,因为他坚信:管理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实践导向的综合应用学科,它对一个大学和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指标与学科排名上,而更是培养有中国风范和气质的管理者,造就世界级的企业家和企业。

在他看来,越是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越需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管理智慧,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树立“文化自信”。无论时代如何演变,中国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管理智慧,才能在中国情境下做好企业管理,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他在连续出版了《论语的管理精义》《大学·中庸的管理释义》《孟子的管理解析》《管理的价值维度——王阳明的管理思想与实践》《老子的管理要义》等“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系列著作”后,又义无反顾地深入探究《庄子》内七篇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

4.jpg

“在今天的数字化背景下,当技术进步日益强化着管理者的领导力对激活组织成员创造潜能的首要性时,重回庄子的管理别义,从中探寻培养领导力的思想资源,无疑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钢表示,如果说老子是站在委托人意义上的诸侯国最高管理者的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而孔子则是站在代理人意义上的职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那么庄子就是站在普通组织成员的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这三个视角正好构成了互补,都是全面理解组织和管理问题所不可或缺的。而且,庄子所采取的普通组织成员的视角,具有更为重要的基础作用。

“组织首先是人的组织,而作为人的共同体,组织的主体一定是普通组织成员,绝不可能是极个别的最高管理者和少数的职业管理者。或许正因为如此,立足于普通组织成员来思考管理的庄子,便很容易与立足于最高管理者的老子及立足于职业管理者的孔子进行对话,并将老子和孔子关于管理的思考推向深入。”

他在该书的“导读”部分也就探究与学习庄子管理智慧的必要性,以及庄子管理思想所带来的启示等作了阐释。


作者说

浙大管院张钢教授

《庄子》内七篇的管理思想别有深义,旨在阐明管理者与组织及其普通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根本纽带,便在于人之为人、区别于物的独特本性,那就是德性。

只有让德性成为自我的主导,管理者才能实现超越,既超越受生物本能左右的经验见识,又超越语言运用所编织的意义网罟,并借助这种超越,进入组织和管理的理想世界,从而为现实中组织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这种以德性为主导,并因理想而吸引和影响他人的力量,恰是领导力的本质所在。

管理者不能没有领导力,而领导力作为正向的人际影响力,其不同于管理岗位职权,恰在于扎根在人之为人、区别于物的独特本性,即德性。德性由内而外表现出来,便是德行。德性决定格局,德行决定境界。格局乃“心”或思维中所固有的言行尺度,是内在规矩;而境界则是表现出来的言行边界,即外在风范。管理者让德性成为主导,有了德性的超越格局,才能达到德行的自由境界,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和影响他人,去努力追求德性和德行,激活创造潜能,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恰是庄子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深刻管理寓意。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当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与物的边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后,回看庄子的管理思想,或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助益。其实,在任何时代,组织管理都会面临人与物的边界被人为抹杀的挑战。只不过在庄子所处那个时代,组织管理中被人为模糊化的是人与动物的边界,彼时机器对人的影响乃至威胁并不突出。

但今天却不一样,组织管理中人与物的边界,正在被动物和机器内外双向挤压,有变得荡然无存的危险。一方面,受那些被人为操纵的各种诱惑的影响,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生物本能的俘虏;另一方面,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日益广泛应用,又不断侵蚀着原本专属于人的思维和知识领域,让更方便地屏蔽乃至控制人的思维成为可能。这提醒人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之为人、组织之为组织、管理之为管理的独特本性到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立足于这种独特本性,才能找准人、组织和管理的定位,将人、动物和机器区别开来,让人成为人、让组织成为人的组织、让管理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正向影响的实践。

庄子的管理别义,恰在于警醒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必须做这样的思考,并采取切实行动,肩负起那份人之为人的使命、管理者之为管理者的责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过去我们读《庄子》,能够体会到庄子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宇宙观与哲学观,而张钢老师所著的这本《庄子的管理别义》则将带你深入了解庄子哲学思想中所蕴藏的丰富而又深邃的管理智慧。

该书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深刻诠释,更是对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也将助力中国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管理文化与智慧、拥有“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创造更多“中国故事”。

多年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们以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企业现实需求为己任,持续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书籍撰写、社会服务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力量。未来也将在“学科交叉BEST战略”引领下,进一步为建设中国现代化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浙大力量。

信息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庄子的管理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