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7日,第二十一届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会议(the 2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China, 简称GMC 2025)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隆重举办。大会以“全球化制造的颠覆性变革”为主题,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诺欧商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知名学者,宁德时代、双童、海尔、中集集团、捷创智能等中国领先制造企业的资深高管,以及宁波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出席了会议,围绕大会主题各抒己见、碰撞智慧火花。会议吸引了约150名学术研究人员和管理实践者参加,取得了圆满成功。
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会议是由浙江大学和剑桥大学一流学者于2005年发起创立的“产学研政”全球开放式高端互动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轮流在杭州和英国剑桥举办,迄今已举办21届。本届会议由浙江大学和剑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NIIM)、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IfM)、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大会主席由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波教授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前院长Mike GREGORY教授、爵士联席担任。本届大会会期2天,设置主旨演讲、产业论坛、论文报告会等多个环节。
与会嘉宾合影
【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灿主持。黄灿教授介绍了出席本次大会的重要嘉宾,并对出席嘉宾和全体参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
浙江大学黄灿教授主持开幕式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先后进行了开幕致辞。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向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了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介绍了浙江大学“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辉煌”的办学理念。他指出,在当前各类挑战涌现、变革成为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本届会议举办恰逢其时。大会围绕“全球化制造的颠覆性变革”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议题,汇聚世界知名学者探讨发展,既体现了高水平原创管理思想与科研功底,也彰显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担当,更展现出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繁荣中国特色科学的务实作风。他希望参会者能通过会议积极探索、充分交流,贡献思想、智慧与先进经验,助力中外制造与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致辞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波回顾了过去二十年中国与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深刻变革,展现出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他紧扣本次大会“颠覆性变革”的核心主题,指出“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新科技不仅在快速演进迭代中突破边界,更实现了广泛传播,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显著变化,正是各方力量协同努力的成果;其二,当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共同探索应对路径。他以中国高校发展为例,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亮眼成果,二十年间,中国高校的学科实力显著增强,世界排名大幅跃升,如今已稳居前列。他代表会议主办方及联合创始人,向全体参会者致以诚挚感谢,并期待大家能在本次大会中充分交流,分享思考见解与前沿研究成果。
大会联席主席、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致辞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前院长Mike GREGORY教授、爵士表达了再次参加会议的喜悦之情。他提到,在英国文化中,二十一岁象征着成年,以此类比,GMC会议如今已正式“成年”,从广义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也同步迈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他谈及会场中的诸多“老面孔”——这些都是长期参与GMC会议的老朋友,历经二十年的积淀,GMC会议已成功汇聚起一批深谙工业创新与制造业“共同语言”的同仁。他表示,当前时代变革加速,地缘政治格局持续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全球各界人士加强沟通、达成“共同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他对会场中涌现的年轻面孔感到欣喜,同时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待。
大会联席主席、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庆瑞通过视频致辞,他向到场的嘉宾、同仁表示欢迎。他指出,二十一年来,GMC会议始终是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创新管理理论发展做出显著贡献。他强调,当前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要求及全球格局变化的驱动下,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他谈到,中国制造业曾被称为“世界工厂”,如今已快速迈入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阶段,而“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一理念,已深刻影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产业实践。他表示,在当下颠覆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并呼吁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携手合作,探索新模式、构建新理论、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推动全球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教授致辞
【精彩观点 | 主旨演讲】
按演讲顺序整理
主旨演讲第一阶段由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艺学会会士、浙江大学青山讲席教授Simon COLLINSON主持。
浙江大学Simon COLLINSON教授主持演讲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前院长Mike GREGORY教授、爵士发表了题为“产业政策的新趋势——国际视角”的演讲。他围绕工业政策制定、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展开,提出工业政策需依托系统化流程,借鉴运营管理理论,建立统一术语体系,确保决策透明可追溯。他强调多领域专家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指出当前政策制定中专业能力与机构支持不足的问题。数据是政策制定核心,需强化数据收集分析与本地化实证研究,还举例中国本地化创新实践。他提及从原型到量产需早期考量,避免扩产中生产方式不可持续,技术要融入产品设计。他指出政策评估机制应前置,需协调国家与区域目标,关注国际思想流动,探讨供应链变革及与东盟、非洲的合作。并提出“OPERATIC”框架,总结中国工业能力发展路径。
英国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爵士发表演讲
日本东京大学工程学院技术创新管理系Kazuyuki MOTOHASHI教授以“在美中高技术摩擦时代的航行:来自日本、美国和中国创新过程比较的启示”为题展开演讲。他围绕创新过程量化研究展开,提出整合专利与产业数据的分析框架,以“固定匹配模型”建模国家创新模式,将创新过程转化为可向量化工序。比较中美日创新格局,美国创新产出强劲,中国追赶快且科研基础突出但商业转化弱,日本创新稳定。他分析了初创与成熟企业的差异,前者依科学发现创新、路径灵活,后者重市场与品牌,常与初创企业合作。他指出,以科学驱动型创新为重点,线性模型受AI影响趋复杂,强调需加强科学与产业对接及国际协作,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日本东京大学Kazuyuki MOTOHASHI教授发表演讲
美国密西根大学罗斯商学院Yue Maggie ZHOU教授发表了题为“战略投入与脆弱依赖:来自电动汽车供应链的观察”的演讲,基于2008-2023年美国海运货物数据集,研究了电动汽车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她指出,供应链的战略性取决于不可替代性与复杂程度,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在于精准布局。
美国密西根大学Yue Maggie ZHOU教授发表演讲
主旨演讲第二阶段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东主持。
浙江大学吴东副教授主持演讲
大英帝国官佐勋章获得者、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前副校长Andy Neely教授发表了题为“隐形智能服务的兴起:自动化还是增强”的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自主服务,深度融入人类生活并重塑价值创造模式。价值创造历经三重演进,工业时代源于产品物理属性与工程精度,体验时代转向产品相关服务体验,注重一致性、便捷性与定制化,成果时代则依靠智能系统实现用户目标,核心是达成结果。智能服务以无缝方式帮助用户实现目标,还能通过集体学习优化,形成超强系统智能,但也导致人类技能退化,如司机驾驶能力、农民耕作直觉、教师教学洞察力下降,且让人类产生认知依赖,空间记忆、语言精确性等能力及专业人群的直觉判断力受到影响,每次委托AI任务都可能使人类失去对该任务的深层理解与操作能力。他探讨了技术带来的社会契约重构等问题,未来繁荣社会关键在于明智使用技术,需主动保护和培养人类提问能力、伦理判断等核心能力,平衡技术应用与人类能力保护,将技术发展视为价值观选择而非单纯技术进步。
英国剑桥大学Andy Neely教授发表演讲
法国诺欧商学院Shivam GUPTA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能、循环、服务化:全球制造业的三重转型”的演讲。他从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应用切入,强调数字化平台正在推动产业变革,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产品优化能力。他提到AI能源优化系统的创新尝试,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指出智能制造中机器尚未完全准备就绪,需进一步系统化建设。他讨论了线性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倡导向循环经济转型以应对资源有限问题。他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他建议政策制定者支持中小企业,避免仅由大企业主导市场。
法国诺欧商学院Shivam GUPTA教授发表演讲
主旨演讲第三阶段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数据分析和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周伟华主持。
浙江大学周伟华教授主持演讲
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国际制造研究中心(CIM)主任Yongjiang SHI副教授以“全球制造与中国(GMC):共创共赢的协同演进之路”为题展开演讲。他将制造定义为“端到端价值创造过程”,强调在VUCA环境下,传统稳定供应链已让位于可快速重组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技术路线图,他揭示了中国制造的演进脉络:80年代靠“三来一补”,90年代草根企业嵌入全球链,入世后珠三角形成“碎片式集群+极速响应”生态,能在数周内复制新款手机,实现“供应链即插即用”。他指出,这种“资源池—产业系统—创新系统—再嵌入”的动态迭代,是中国对世界运营管理学的新贡献,也带来资源、环境与社会分配的新挑战。未来需构建融合经济、生态、政治与文化的新工业管理理论,以实现全球制造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英国剑桥大学Yongjiang SHI副教授发表演讲
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院长Jusuke IKEGAMI教授以“安静的韧性:日本在颠覆性制造转型中的领导力方式”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日本正从传统“稳定质量+低成本”模式转向“区域自给+情感价值”的新范式。通过对百位顶级社长的访谈,他发现日本龙头不再只追求短期股东回报,而用“多利益相关者+长期视角”治理,在果断砍掉亏损业务的同时深入现场,实现共识与速度的平衡。面对供应链不确定性,丰田、索尼、本田等正把电池回收、OTA升级、本地闭环纳入采购标准,并自建半导体与软件能力。他认为,日本性别差距与英语短板制约全球化,但娱乐与旅游业市值已超汽车业,制造商应与之协同,把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结合,以三角形合作(制造×娱乐×旅游)重塑竞争力,并激活占多数的家族中小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新产业生态系统。
日本早稻田大学Jusuke IKEGAMI教授发表演讲
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灿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国际化”的演讲。他用华为与比亚迪两案例说明,出海前若专利组合薄弱,将遭到海外竞争对手、NPE等实体的诉讼阻击。华为经过与思科的多年知识产权博弈后,将IP嵌入集成产品开发流程,20年内完成从防御到塑造未来的五步跃升;比亚迪2024年虽销量全球前五,但海外专利占比低,已在德、巴被诉,面临加入汽车专利池(Avanci)或双边谈判的抉择。他提出了“IP防御→成本管理→价值捕获→创造机会→塑造未来”五步路径,呼吁中国汽车企业升级IP战略,把专利布局前置于市场扩张,否则市场份额越大,诉讼风险越高。
浙江大学黄灿教授发表演讲
主旨演讲第四阶段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寿涌毅主持。
浙江大学寿涌毅教授主持演讲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科技与管理发展中心(TMCD)创始主任、牛津高级研究中心(OARC)主任Xiaolan FU教授以“从全球南方到全球巨擘:腾讯的创新模式”为题展开演讲。她首先回顾了腾讯由深圳初创成长为世界前十科技巨头的历程,随后重点剖析其内部“联邦式”自治竞争、数字化“活水”人力流动、深度需求导向等迭代机制。她以微信超级平台为案例,阐释“海洋模型”——开放、竞争、赋权、自治、需求——如何嵌套技术、产品与商业创新,持续释放生态活力。在该案例中,内部多团队竞逐同一赛道,广州团队胜出诞生微信;员工可零审批跨部门流动,适度跳槽呈倒U形促创新;HR数字化并非监控而是赋权,员工自由评议政策。她指出,将数字化HR、内部竞争和开放生态的经验迁移至制造业,可在战略耐心、场景落地、资源弹性与包容性组织方面提升创新质量,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路径。
英国牛津大学Xiaolan FU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肖静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构建产业模型:从企业知识创造到产业知识积累”的演讲。她基于对18家制造企业与6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调研,首先指出全球产能饱和与需求高度不确定背景下,制造企业正由工业时代“供给型”线性组织转向数字时代“需求型”敏捷网络,AI成为压缩知识积累时间、拓展认知空间的核心手段。她以佳都科技“智慧轨道交通行业模型”为例,阐述了龙头企业如何依托高密度专有数据、领域知识与开放生态,把通用大模型修正为场景级专才,实现维修效率数量级提升。她提出“领头企业知识创造—场景深化—行业溢出回流”三阶段框架,强调行业模型的非竞争性与生态共建,领头企业以数据资产形成门槛,生态伙伴通过应用反馈持续迭代,既防止知识僵化,又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门槛与风险。
中山大学肖静华教授发表演讲
【精彩观点 | 产业论坛】
聚焦颠覆性变革,引领制造业创新未来
作为GMC 2025会议的特色环节,产业论坛于9月6日下午在求是大讲堂隆重举行。论坛汇聚了国际一流的知名学者、资深高管、政府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全球制造业的最新趋势和挑战,旨在推动前沿学术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第一阶段:前沿洞察与实践案例
产业论坛第一阶段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利兹大学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杜健教授主持。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与生态重构,人工智能、绿色低碳和开放式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论坛以四家中国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为核心分享内容,涵盖大型规模企业、隐形冠军、高科技企业及传统制造企业等多元主体,助力产业界有效应对质量管控、效率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杜健教授主持演讲
倪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发表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演讲,他指出制造业正在面临第四次和第五次工业革命的双重浪潮,AI、大数据与绿色低碳形成双重引擎。宁德时代的最佳实践显示,运用“增强型人工智能”融合机理模型与AI算法,创新出了全流程AI质检、预测性维护和可追溯数字护照,同时打造出零碳工厂。倪军教授特别强调,中国制造必须并行推进智能化与碳中和,才能满足苛刻的质量与效率要求。他主张未来竞争格局将由率先完成智能化与绿色化的融合者重新定义,拒绝拥抱工业AI的企业则有可能被技术浪潮淘汰。他同时呼吁加快IT、DT、AT、OT的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抓住工业AI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历史机遇。
倪军教授发表演讲
楼仲平先生(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可持续绿色工厂的双童实践”演讲中,分享了以“人为本”的绿色可持续制造范式,提出可持续绿色工厂的建设需要工人与工厂的共同参与,实现人与工厂的共同可持续。他突破传统制造企业管理惯常逻辑,倡导“公司是家”的家文化理念,通过实施变革型领导、厂区社群化和员工家庭关爱等实践,提高员工归属感、忠诚度和创造力。除了对人的投资外,双童还大力投资可持续绿色厂区建设:高达70%的厂区绿化配置,海绵厂区设计、雨水回收系统、零排放系统、废物循环利用系统等。双童32年专注吸管领域,成为本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可复制的共同富裕模式,证明可持续绿色制造是企业生存之本。
楼仲平先生发表演讲
万新明先生(海尔开放创新平台总工程师)以“从用户需求到产品升级:开放式创新重塑全球化制造新生态”为题,阐述海尔的开放式创新策略。他介绍了海尔通过互联网社区平台以及微洞察等工具精准挖掘用户痛点和用户创意,设计出诸如垫高洗衣机、语音冰箱等新产品;基于全球10+N研发中心和HOPE平台整合跨界技术,实现冰箱磁控冷鲜科技颠覆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万新明先生强调:“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产业场景反哺研发。”通过链接用户、全球资源与企业能力,海尔重塑了中国制造生态,输出可持续的全球化创新范式。
万新明先生发表演讲
吴发沛先生(中集集团原副总裁)发表了“未雨绸缪,穿越周期”的演讲。他分享了中集集团的战略韧性。他介绍了中集1996年起以集装箱业务为锚点大力实施“龙腾计划”,结合AI和大数据科技实现减员增效。中集还将该能力复制到登机桥、新能源等新业务领域,助力中集寻找到“二次增长曲线”。如今的中集集团已经形成了立足31条产品线的 “小兵团+大平台”的组织模式,配套先进的HLS闭环管理体系。吴发沛强调,面对代际更替、人力短缺和技术颠覆,制造业需未雨绸缪,通过创新与运营双轮驱动,才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
吴发沛先生发表演讲
第二阶段:工业安全圆桌论坛
产业论坛第二阶段围绕工业安全这一全球工业界关心的重大议题。剑桥大学产业创新政策中心(CIIP)与劳氏基金会(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共同发起全球工业安全倡议(Manifesto for Global Industrial Safety)。
工业安全是指对行业内所有运营和事件的管理,以保护员工和资产,最小化危险、风险、事故和可能的错误。工业安全不仅是企业责任和道德责任,也对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保障生产连续性和维护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随着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工业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机器人与人互动可能导致的新型事故、互联网连接的工业流程更易受网络攻击,以及对工人的持续监督可能带来的压力相关健康问题。然而,技术在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促成了新的解决方案。
该论坛由剑桥大学产业创新政策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范宗帅主持,聚焦以数字技术推动工业安全改进。倪军教授、楼仲平先生、王春江先生(宁波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浙江捷创智能总经理)和周源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就多维度安全实践展开深入交流。讨论涵盖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员工福祉与生产安全联动以及跨国供应链风险防控。专家一致认为,工业安全是颠覆性变革的基石,需结合硬性科技应用与软性人文关怀的结合实现系统性防护。
本次论坛不仅提供了前沿洞见,更强调可操作性:从倪军教授的工业AI路径、楼仲平先生的绿色人文模式,到万新明先生的用户驱动创新和吴发沛的战略韧性,均为企业提供了应对颠覆性变革的蓝图。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的转折点,论坛成果将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升级。
工业安全圆桌讨论环节现场
第三阶段:NIIM二十周年圆桌论坛
产业论坛第三阶段为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二十周年圆桌论坛环节,由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国际制造中心主任Yongjiang SHI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中集集团原副总裁吴发沛先生、海尔开放创新平台总工程师万新明先生共同回顾了NIIM自成立以来二十载的发展历程,围绕未来产学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展开深入探讨。
NIIM二十周年圆桌讨论环节现场
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波教授、常务副主任黄灿教授为Mike GREGORY教授、吴发沛先生、万新明先生颁发了NIIM二十周年纪念奖牌。
颁发NIIM二十周年纪念奖牌
【继往开来 | 总结与展望】
9月7日上午,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以“GMC的光荣之路”为题,发表总结演讲。他回顾了2005—2024年GMC的“光荣之路”,肇始剑桥合作,以“和谐全球化”为旨,伴随中国制造崛起,议题从价值链嵌入、绿色制造、高质量升级,到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再至今日的“AI+制造”。他总结了2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年间跃居全球第一,高技术产业占比、研发支出占比大幅提升,专利与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激增;光伏、储能、灯塔工厂领跑世界,电力结构率先迈向“电力王国”,为 AI 算力奠基;“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十项赶超领域中,中国已在三项居世界领先,六项目标提前实现。他分享了对于下一届GMC会议议题的展望,例如“从生成式AI到工业智能”“绿色转型2.0”“再全球化动态”“AI时代的人才与组织”等。
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发表总结演讲
【成绩斐然 | 最佳论文】
本届大会共收到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投稿论文40余篇。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的三轮审阅,最终评选产生两篇最佳论文、四篇优秀论文。获最佳论文奖的两篇论文来自牛津大学和浙江大学。9月6日晚宴环节,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和剑桥大学Mike GREGORY教授、大会学术委员会吕文晶研究员为六篇获奖论文作者颁奖。
最佳论文奖、优秀论文奖颁奖现场
【以文会友 | 论文报告会】
本届大会共设置八场分论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者和学术研究人员围绕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人工智能驱动创新、创新生态系统与集群、绿色创新与ESG、数字化制造、供应链重构、知识产权与数据权益、全球创新网络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大学郭京京研究员、浙江大学吴东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许冠南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华晔副教授、广西大学王玻副教授、中山大学吴小龙副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郑素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石先蔚副教授担任分论坛主持。与会报告人员在分会场内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和热烈的观点交流。
分论坛现场
大会上,全球顶尖学者与制造业领军者紧紧围绕“全球化制造的颠覆性变革”这一主题,从学术理论、政策趋势、企业实践、工业安全等多个视角展开深度对话,既剖析了新科技迭代、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也分享了智能化转型、绿色制造、开放式创新的前沿成果。与会人员紧扣“全球化制造的颠覆性变革”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全球制造业应对颠覆性变革凝聚更多共识与行动方案,为推动中外制造与创新领域的合作共赢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