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届“全球创新学术网络(Globelics)”国际会议进入了最后一天。今天上午,四位学者针对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低碳创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四位学者围绕着“ 低碳创新政策与竞争力:工业化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何相互学习”这个主题,分别从德国低碳工业化政策的依据、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模型、技术能力发展与政策以及巴西低碳经济战略这四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德国学者Wolfgang主要介绍了德国低碳政策的依据。在生态创新的背景下,德国能源转型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减少温室效应气体、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能源需求和用可再生能源代替核能进行发电这四方面。他提到,能源创新需要较高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创新可以节省成本。能源系统转型的相关技术的市场容量会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和新兴工业化国家。Wolfgang认为,能源系统的转型不应该仅仅依赖于风能和太阳能,更应该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他指出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目标、工业政策、R&D和推广计划之间的战略协调,并将前景黯淡的领域外包。
接着来自中国科学研究院的周江华博士跟大家分享了他关于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模型以及意义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经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中国在R&D上的支出增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目前中国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回收率低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中国对于新能源有很急切的需求并且有能力发展绿色能源,对于中国来说下一轮的工业革命很有可能是在绿色能源领域。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几个新能源领域的追赶模型,从最初的直接引入到与国外企业合资再到本国自主或者全球领导的创新,中国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周江华博士认为,全球领导的模型更适合于目前的中国。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地方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中央政府的支持都很关键,可以极大促进新能源的创新,推动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周江华博士指出,目前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面对的主要挑战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创新能力的缺乏,而是本国消费市场较低迷,三是新能源这个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金珺老师也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低碳创新的技术能力发展与相关政策”的汇报,报告重点阐述了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何就低碳创新的政策和竞争力展开磋商并相互学习。金珺老师指出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以前国家更多的是重视GDP的发展以及科技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往往忽视了能源与环境的情况,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全球性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政府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颁布了各种政策,同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应对措施,这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其中一项就是新能源汽车。金珺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各项政策,以及现阶段的技术发展情况,并综合介绍了低碳可能带给公司的机会和利润。
最后报告的是来自巴西的著名学者Jose Cassiolato教授。他报告的主题是“可持续创新系统的制度阻碍——以智利的风能为例”,采用智利的风能利用情况为研究案例对创新系统的制度阻碍进行了说明。Jose首先介绍了智利的能源结构、风能等基本信息,以及以前、现在以及以后的能源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并以创新系统的构架为支撑,分别介绍了智利的研究和能力建设情况,产品创新情况,政策、金融和制度情况。最后指出智利积极地制造产品,但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而且政府以及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和投入也不足。
四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低碳的创新发表了精彩的观点,也引发了会场观众的热烈讨论,大家对全球低碳化的发展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也会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
程晓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