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 | 中国制造类领先技术为何不易被本土其他企业用户所接受
搜索
产学研 | 中国制造类领先技术为何不易被本土其他企业用户所接受
time 2018-11-13
return 返回

导语:近几年来,国内技术不断进步,甚至发展成国际领先,但调研却发现不少领先技术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受国内企业接受,迫使领先技术企业不得不在国外最先发行或实施其技术的市场化。分析其原因将有助于提升本土领先技术创新积极性和领先技术的市场化。

前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中国政府采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和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随着政策的推动、丰富的科技人才,以及不亚于美国硅谷的拼搏精神,中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科技论文及专利申请数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关技术实现国际领先,中国的创新世界瞩目。然而,通过企业调研发现,中国企业对于国内的全球领先技术接受度不高,不少领先技术市场化过程受阻,迫使领先技术不得不在国外市场最先发行。这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国有很多专利,但是一些实现却是国外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反向创新研究中发现中国领先原创技术其首个市场化国家通常是在国外。随着中国领先技术越来越多,如果此类情况继续,将会严重影响中国领先技术发明者的积极性,以及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此报告主要是对调研情况的呈现以及针对调研发现的一些简单分析。

调研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和2017年三次走访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多家高科技企业(以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为主),与每家企业高管或创始人进入深入交流。每次访谈都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有4家行业领头企业分别提到其公司研发的高科技领先技术在国内市场发展不顺情况,有的企业连续两年均有提及。为了避免存在调研组的理解偏差,下面信息为调研录音的信息节选。有些企业有类似信息表达但是没有明确的语言内容,因此这些企业的信息没有包含在内。

调研内容:

1. 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精度、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纳微米球材料的研究、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的纳微米球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能够精准制备从5纳米到1000微米粒径范围的任意大小单分散纳微米球,可以满足实验室科研到大规模制造的各种需求。该公司在多项技术领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如GE)。

  在对纳微的访谈中,连续两年纳微的商务总监和副总经理提到产品在国外发展比较简单,而在国内客户心理相对复杂,顾虑较多,且目前国内还处于“崇洋媚外”的阶段,更为保守,宁可最后曲线选择纳微的产品也不太可能做第一个接受的人

 

2. 苏州海狸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海狸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以纳米磁珠技术和生物材料表面技术为核心,通过试剂开发和设备技术整合,面向生物科研、体外诊断和基因检测领域,提供科研和工业级别的纳米磁珠原料、蛋白偶联中间体、免疫磁珠、核酸提取试剂盒、辅助生物耗材及配套自动化设备等系列产品。海狸公司具备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和产品资质。

  海狸提到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阻力是市场,努力方向是创立平台、建立品牌,主要是改变国内市场。现在做各种努力以建立品牌,品牌代表客户信心。各种检测都没有问题,但是没有订单,因为顾客不敢下订单

 

3. 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大维格致力于行业共性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开拓创新,高端微纳图形化直写设备、微纳材料研发,推进新型显示、照明与成像行业的产业应用。10年来的发展,苏大维格成为A股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300331)。

  公司很多新产品出口国外,而面对国内的时候发现,国内产品关注的是成本,但不关注性能。公司很多新产品反而是针对国外的市场,比如大尺寸屏幕,最早就是出口至欧洲,如应用在德国的设备上。国内业者在意成本,其次是有点崇洋媚外。但国外就是看产品,认为我们产品是他们近十年来最好的。

 

4. 苏州贤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OLYNOVA秉承“创新无处不在”的精神,专注于纳米级永久型防静电技术及产品,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开发出三大类十几个产品型号,广泛应用于电子、液晶和半导体行业的静电防护产品设计中。STATNOVA系列产品已经获得三星和苹果等公司的严格认证与测试,并投入使用中。POLYNOVA技术与产品的性价比极佳,在取代国外同类产品的同时,更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家电等民用市场。

  公司高层认为公司是一个中国公司,特别想把自己的产品运用在国内,并也在国内市场投入了大量的尝试,但发现国内市场关注产品在国外用不用,国外没有用,就不用,国内很缺乏自信。反之,国外市场了解产品之后很感兴趣,就直接合作了。在2017年对贤聚的访谈也有类似信息的表达:通过合作网络,一方面通过志同道合者促进技术在国内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先自己与合作者将技术市场化后,再拓展其在国内的市场化。

 

分析:

  从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纳米这类高技术企业其技术会对下游的生产产生影响,该行业的用户更多为企业用户。虽然区域创新系统(例如科技园区)为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服务,但该类企业在国内市场化推广时都面对了不同程度的阻碍,这其中也不乏由于这些企业的市场化战略不到位而造成的结果。但除此之外,我们不难发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需要采纳领先的生产技术或流程技术)在接受国内企业的新技术时,有太多的考虑,不容易接受国内企业的新技术。这不仅会提升新技术市场化成本,而且还打击了此企业类技术研发的积极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惯性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行业和企业的习惯思维,不愿意变通,崇洋媚外,想当然地认为国内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不如国外,不愿意做第一个试用国内新产品的人。而且认为“便宜没好货”。

(2)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新技术采纳存在风险,对于采纳企业需要自己承担风险,特别是新生产技术的投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涉及企业的多个环节,责任更大,采用国外成熟技术或者国外行业内领先企业的技术,可大大减少责任风险。

(3)技术预测和预见能力不足。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如纳米技术的使用企业),由于企业技术人员自身能力有限,特别是生产流程技术方面的技术人员,导致对技术的预测和预见能力不足,无法对技术有更好的判断。

(4)企业绩效考核的影响。新生产技术的投入(如生产流水线改进等方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效益,这或许与企业一些现有的考核体系相矛盾。当企业过分注重短期的利益时,会忽视了企业创新带来的长期收益,从而无法体现企业的创新成果。

 

改进建议:

  为了改善“本土企业不易接受国内企业研发的领先技术”的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为国内优秀创新产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内企业的科技水平。

(2)构建更为完善的创新体系,让企业在国内就能找到愿意试验的用户,为新技术企业创造一个市场环境。

(3)需要为这些生产流程技术以及突破性技术的应用,提供扶植政策,减少市场风险。

(4)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培训教育,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预见能力。

(5)完善企业考核指标,改变过分注重短期效益的评价现状,加大长期绩效权重。

 

(金珺导师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