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5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支部按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在管理学院新大楼A823举行“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主题党日活动。会议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浙大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学校使命愿景大讨论主题,结合学院“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对新发展阶段的使命愿景,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维度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会议由支部书记魏江教授主持。
许庆瑞院士:调查研究是硬功夫,培养人才要到实际中去锻炼。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奠基人、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许庆瑞院士回顾了浙大创新研究团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1)学术研究起始阶段(1960-1980),重点是厘清学科建设,区分管理工程与经济(一般管理) 的异同,建设管理工程学科和学科。创新研究重点是我国的创新道路,给国家经贸委、科委作创新启蒙教育,解决了创新以谁为重点的问题。在1982年的一次委院联席讨论会上,许庆瑞院士首次提出了“创新应以企业为重点”。1988年国家经贸委下文确认创新以企业为重点,浙大完成了对海尔、北大方正、南京化工、江南造船厂等五家重点企业的培训和调研任务,培养了以吴晓波、陈劲为代表的第一批博士生。(2)开创中国创新道路研究阶段(九十年代起),在刘源張,汪应洛,郑绍濂,王众托,傅家骥和我的推动下,NSFC成立了管理学部,组织了数十个创新管理的课题。魏江、郑刚等浙大创新学派几代研究生参与了从创新道路到创新能力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个研究过程,深入海尔、江南造船厂等企业。在杭州522厂调查研究过程中深感创新不能限于技术方面,接着又在海尔集团调研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全面创新理念。(3)进入新世纪,开展了全面创新管理研究、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和创新引领方面的研究。
立足新发展阶段,许庆瑞院士一针见血指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误区,从理论上找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实际需要发展理论。强调调查研究是硬功夫,真正解决问题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群众,要坚持这条道路。培养人才是我们第一要务,要到实际中去锻炼,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新发展阶段要求创新起引领作用,创新引领的关键是什么?创新型人才,没有人才,体现不出引领。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但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中国能解放成功,靠的是延安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扎根在群众中。管理学院能够发展起来,靠的不是走西方道路,为了个人名利,从理论上找理论,而是国家有什么需要就干什么,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很不平坦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魏江教授:要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培养“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之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支部书记、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魏江教授指出,管理学院的使命愿景讨论是走在全校前列的,早在2009年就明确了“创造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为人类贡献管理思想与智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的使命。
新阶段需要新格局!新格局就是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世界一流”是学院建设的标准、竞争力和声誉。检验标准是学生毕业时是否具备全球竞争力,能不能成为“改变中国,进而改变世界的人”,能不能成为更高质量、更受尊重、更加卓越、更有梦想的人。“中国”是办学性质和根基,就是要扎根中国管理实践,胸怀“国之大者”,办成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学院,对于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之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为把使命和愿景落实到具体的战略、行为和工作中去,要抓好以下三个重点:(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好许庆瑞院士的研究风范,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着力推进与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下功夫做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文化传承,培养“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2)为探索中国创新发展道路贡献管理思想和智慧。十四五期间,要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原创管理理论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同中国国际影响力以及浙大创新学派研究水平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原创理论讲好中国管理实践故事,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要做好院史宣传教育工作。院史馆生动记录了一代代管院人服务国家需求、奋斗在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一方阵的艰苦历程,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窗口,引导师生从“中国创新管理之父”许庆瑞院士、首届教育部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吴晓波教授等学优秀党员身上汲取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奋进“双一流”的精神力量。
吴晓波教授:使命愿景大讨论让全体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浙江大学社科学部主任吴晓波教授从使命和愿景对组织意义出发,指出让全体员工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是使命愿景大讨论最重要的意义。
建党100周年,我们摆脱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我们站在新的百年建设的历史起点上的时候,我们的大学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以及提供科技创新源头的责任。作为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浙江大学,在这场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当我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能够清晰的理解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而我们浙江大学的愿景就是在这一场伟大的奋斗中能够站在世界的最前列,成为引领全球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为能够投身于这场伟大的事业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充满着发自内心的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改变了组织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逻辑,企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治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竞争格局也发生新的变化,创新成为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都讲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新发展阶段浙大在创新管理领域如何保持研究的先进性?要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1)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急功近利还是有担当的人?育人核心在于言传身教,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始作俑者在于老师。(2)要如何做好创新管理研究?核心问题是如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过去20多年管理研究范式有较大偏差,完全以西方体系指引我们的学科发展,真正和中国社会结合、能揭示中国企业成长的规律的研究到底有多少?研究中国企业成长之道,和国际一流企业对话,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淀。如何摆正自己位置,经得起诱惑和抵制不正当行为,做一个有学术素养、健康学术理念的研究者,沉下心来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3)如何做好真正有意义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要有使命担当才能正心,正心才能正事。使命和愿景让我们内心有准绳和定力,在发展中经得起诱惑和挫折。当年许院士带领我们去企业调研,这些好的研究传统不能丢,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工作方法,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在这场伟大的奋斗中,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在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创新发展上迈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郑刚:打造国内顶尖、具有国际影响的创业教育品牌
支部副书记郑刚教授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维度谈了对学院使命愿景的理解。浙大管理学院的使命是创造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为人类贡献管理思想与智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愿景是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浙大及管理学院一直倡导并实践“基于创新的创业” (Innovation based Entrepreneurship)双创教育理念,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和成果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负责的浙大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ZTVP)使命是,通过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资源,培养提升浙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愿景是为浙大打造一个全新的以科技创业、基于创新的创业为特色的国内顶尖、具有国际影响的创业教育品牌,成为浙大科技创新创业领域人才培养、整合校友和内外资源、一流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因此,我所从事的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与学校、学院的使命、愿景是高度契合的。下一步我将继续立德树人、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依托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ZTVP,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IBE双创教育品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支部其他党员同志也纷纷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浙大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看,我想,谈三点看法,第一,作为一个研究型大学,需要狠抓本科教育,培养下一代顶尖人才;第二,需要致力于重大基础研究;第三,需要关心学生和老师的生命情感。
——刘景江
一、要探索如何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思政课堂;二、从科研角度如何在新时期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三、围绕科研和教学转化,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本土化教材建设。
——杨俊
对自己而言,青年学者要把研究道德、研究立意和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服务好国家需求;从本科生培养角度,现在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要尊重他们多样化发展需求,做好价值观的引导、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沈睿
作为青年教师,我将努力将使命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会持续胸怀“国之大者”,基于我的专业能力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教学中不忘初心,传承浙大创新管理的务实创新的文化,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努力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科研中紧密结合国际前沿,扎根中国社会实践,做出负责任的研究成果。总之,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会努力把浙江大学和管理学院的使命愿景转化为我自己的实际行动!
——刘洋
浙江大学于2021年8月启动为期四个月的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本次大讨论的主题是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我们大家都知道,竺可桢老校长对于浙大学子的两问: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那么对于新发展阶段,浙大的使命是什么?浙大的愿景是什么?对于浙大的使命愿景,我认为应该是以国家的战略和世界的需求为导向,发挥服务全国,引领世界的榜样作用。当然,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具有担当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推动世界发展的新型人才。我非常认同我们管理学院的育人价值观和使命愿景,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导者,从而助力学院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当然,老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也应该带头去在科研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去更好地培养与引领学生,共同成长。
—— 邹腾剑
作为研究人员要围绕国家需要和为国担当,对照上级要求和对标国际管理领域学科和智库,认真反思理论研究、案例开发、智库报告及人才培养存在的真正差距,进一步树立更加高远的目标,明晰未来发展方向,为践行共同富裕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同时作为支部宣传委员,要继续坚守宣传主阵地,主动寻求理论学习新形式推动新思想落地生根,发挥好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单位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应瑛,支部学习委员兼宣传委员
刚刚参加了德育导师沙龙,人才培养是最根本,作为德育导师,培养本科生,潜心教书育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博士生导师,没有“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的话,是无法把立德树人贯彻到底的。
——杜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力量。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和传播平台的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要搞好人才培养,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大学教师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不断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大学生。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大学,正在努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浙江大学的力量!
——黄灿
要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更多体现浙大的使命当担元素,更多体现对学校、学院的传承、感恩和认同。
——王颂
为什么要做使命愿景大讨论,现在是两个百年交汇期,下一个百年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从原来目标明确的追赶到进入无人区,角色发生转变,作为能够引领学术研究的一流大学,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保持传统,又能领先前沿?要加以引导,真正培养能担当大任的创新创业人才。
——吴东,支部组织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
组织的使命,要站在更大社会环境角度去思考。作为一所拥有124年悠久历史的大学,为什么要展开使命愿景大讨论?通过使命愿景讨论可以进一步明确浙大区别于清北交复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每个维度上有哪些独特性?有了独到的理解和共识,才能在不同发展阶段,吸引真正与浙大独特气质志同道合的老师、学生,为国家社会、人类发展做贡献。
——窦军生